爱钓鱼

首页 > 钓鱼知识 > 钓鱼知识

钓鱼知识

几十斤重巨型鲢鱼鱤鱼聚集三峡大坝下,却为何看不到1条中华鲟?

钓鱼知识垂钓一点通2023-05-31

近期网络上热传一段航拍画面,显示三峡大坝下聚集着大量的鱼群,其中包括巨大的鳡鱼和鲢鳙,这些鲢鳙和鱤鱼大部分都在20斤以上,少量的甚至达到100斤,他们密密麻麻在水中游动,感觉整个水面都阴暗了下去,像晴天的阳光被乌云遮盖了一样。

三峡大坝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措施的实施,特别是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鱼类数量逐渐增多,形成了庞大的鱼群。这次航拍画面显示,鲢鳙和鳡鱼的数量惊人。

网友们纷纷对这场壮观的鱼群盛宴表示惊叹,但有人对鱼群数量的爆发性增长表示担忧,呼吁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控制。尤其是像鲢鳙、鳡鱼、鲤鱼、草鱼这些优势鱼种,它们数量爆发会挤占其他珍稀鱼类的生存空间。

对于鱤鱼大量出现,特别是几十、上百斤鱤鱼的出现,有人担心它们会大量掠食其它鱼类,从而导致它们的数量急剧减少。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生态系统自我平衡的表现,鳡鱼虽然食量巨大,鳡鱼主要吃老弱病残的鱼,对健康的大鱼威胁有限。

总而言之,鱼类数量的增加反映了水域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但是当大家进行以上种种议论的时候,可能忽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这样大规模的鱼群中,却见不到1条中华鲟?

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被称为“水中活化石”或者“水中大熊猫”。它的体型长而细长,通常可达2至3米长,最大可达5米,并且具有鲟鱼独特的盔状鼻子和背部一排由硬鳞组成的骨板。它们是肉食性鱼类,以底栖动物、小鱼和甲壳类为食。它们有发达的嗅觉和电感应器官,可以感知周围环境中的猎物。

中华鲟是一种慢成长的鱼类,寿命可达50年以上。在野外环境中,它们需要大约10年才能达到性成熟。中华鲟是典型的海河洄游鱼类,它们在长江中出生,在海洋中成长,生命周期经历了长江与海洋之间的往返旅程。

中华鲟在性成熟后,在每年的6月开始从长江口逆流而上,经过长途跋涉,在每年的年底才能到达产卵场。在10月和11月左右,开始产卵,以繁衍新一代的中华鲟。以前在金沙江下游的冒水江段有许多固定的中华鲟产卵场所。

可惜的是,葛洲坝的建立阻碍了它们的洄游脚步,导致了中华鲟无法回到金沙江产卵,好在,科学家们观察到中华鲟在葛洲坝附近找到了一处产卵地,这个地方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稳定的中华鲟产卵场所。这一情况让人感到无奈,但中华鲟为了延续物种,不得不适应这个新的环境。

中华鲟新产下的鱼卵呈黑色,非常黏稠,它们会巧妙地隐藏在砂石和裂缝之中,以躲避天敌的觊觎。当中华鲟的幼鱼长到约20厘米左右时,它们会顺着长江回到海洋,进行进一步的成长和滋养。它们会一直留在海洋中,直到它们自己成熟后,再跟随其他成年中华鲟返回它们出生的地方,继续进行繁殖。通常情况下,中华鲟从进入长江口开始,到达产卵地并完成产卵后返回近海,整个过程需要大约17至19个月的时间。

这种洄游过程是中华鲟独特的繁殖习性,这种洄*行为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精力,还面临着各种生存挑战,如水流阻力、水温变化和捕食者的威胁。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压力的影响,中华鲟的洄游生态系统正面临许多威胁和挑战,自然生存的中华鲟越来越少。中华鲟在1988年被中国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而在2010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中华鲟列为国际上极度濒危的物种。这意味着中华鲟的保护和恢复工作变得尤为紧迫。

保护中华鲟的工作需要综合多种措施。一方面,建立和管理保护区域,确保中华鲟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这包括恢复和保护中华鲟产卵地的水质和生境,以及确保洄游通道畅通无阻。另一方面,采取控制捕捞、限制污染排放和加强监测等措施,以减少对中华鲟的威胁。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工增殖放流。事实上我国从1981年开始,就注重中华鲟的增殖放流工作。以三峡集团为例,该集团不但承担着水力发电任务,还承担着长江稀有鱼类的繁育和放流工作。自从1984年首次进行中华鲟放流以来至2022年,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已经连续进行了65次放流活动,38年来他们已经成功向长江放流了近530万尾中华鲟。
(www.de62.com)

在2022年的湖北省宜昌市中华鲟放流活动中他们一次性放流了23万尾子二代中华鲟到长江。这些中华鲟中既有不到1斤的中华鲟幼苗,也有已经长了13年的成年中华鲟。对于这些大个体、即将达到性成熟的中华鲟,研究人员进行了卫星标记,这样可以通过卫星追踪监测它们在我国近海海域的分布情况及评估它们野外生存情况。不可否认,放流的个体越大,它的存活率越高,当然放流成本也越大。

尽管大规模放流是增加野生中华鲟的数量、加强中华鲟保护恢复的一项重要手段,但这不是根本的解决问题之道,真正关键的是保护自然繁衍的野生中华鲟种群,即每年在产卵场所观察到中华鲟自然产卵,如果无法实现这一点,那么所有努力都将失去意义。

但2021年,我国科考队在中华鲟产卵地附近通过多种途径考察半个月也未能发现中华鲟鱼卵,这是继2017年之后,连续5年没有发现中华鲟野外产卵,这表明保护中华鲟仍然任重道远。

根据以上介绍情况的分析,作为一名鱼类爱好者,我以为在长江三峡大坝下虽然有大量巨型鲢鳙、鱤鱼聚集,但却没有发现1条中华鲟,可能是以下原因。

1.中华鲟是底栖类鱼类,他们一般不浮出水面,也许他们正躲在水底,所以高空航拍不能发现它们。

2.航拍的时间估计在3、4月份,或者更早的2、3月份,时间上还没有到中华鲟洄游到三峡大坝处,它们或许还在江苏、安徽段玩耍呢。

3.三峡大坝阻止了鲟鱼的洄游通道,种群间的信息传递,让这些鱼类知道即使游到大坝也无法继续逆流而上,索性它们就不游到三峡大坝处来了,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性。

4.虽然我国一直进行放流中华鲟,但长江禁渔也才实施3年,因此长江的生态环境未得到根本改变,放流的中华鲟很多没有存活下来,即使存活下来数量很少,分布在整个长江流域就更少了,以至几乎没有中华鲟游到三峡大坝这里来。

各位钓友,你觉得会是什么原因不能在三峡大坝处发现中华鲟的踪迹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分享。

钓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