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野钓“找鱼”的经验和心得分享,轻轻松松爆护
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总强调:秋季时,要主动寻找鱼群,而不是静待鱼群自来,相较于其它季节,在秋季打窝的效果通常较慢,即便是打了窝,能吸引的鱼也仅有寥寥几只。然而,采用传统钓法的钓鱼者常常使用较少的窝料,但似乎每次捕鱼都颇为成功。 有些钓友可能会质疑:大家都知道秋天需要去寻找鱼群,关键是怎样去找呢?不急,接下来我会分享一些在秋季野外钓鱼时寻找鱼群的经验和技巧,尽管这比桥钓要复杂一些。如果你是那种一整天坐在一个地方不动的人,那么你可能不需要继续看下去,因为在其他季节这样做可能还行,但秋季不适合这样,因为你钓的地点附近的鱼就那么几条,你需要积极移动去寻找,有时候哪怕只是移动一两米,鱼也可能就是不进窝。 关于秋季野钓人要主动寻找鱼群,这是我的亲身体会:通常在一个窝点钓上两三条后就再也没有鱼上钩了,但是换个不远的地方再试,鱼儿又能上钩。在钓浅水区、倒伏的树下钓鱼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如果是在深水区钓鱼,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 关注我的朋友可能记得我之前说过,秋季鲫鱼会聚集一起过冬,今天听起来似乎是个相反的说法?其实两者并不冲突,因为即使你找到了鱼群过冬的地点(通常是在草底下或倒伏的树下,有一个脸盆大小的坑),钓上几条之后,剩下的鱼由于惊慌可能会散开到附近,尽管气温很冷,它们不会游得太远,所以即使散开了,在附近多投几次也有可能再次钓到鱼。 这就是为什么在秋季一些喜欢走窝钓鱼的传统钓友每次都能获得不错的渔获的原因,他们每个窝点都钓上两三条,一天下来几斤鱼也就有了。如果只是死守一个地方,很容易就将附近的鱼钓尽,而秋季的鱼不太活跃,觅食的范围也不大。当然,这主要是指鲫鱼,像青鳗等其他鱼种在秋天依然较为活跃。如果你在晴天吹风的时候能找到一个背风向阳的地方,周围有大量的芦苇和蒲草,即使水面很浅,这里也更容易钓到鱼,并不是因为这附近鱼特别多,而是因为在秋季这种环境下鱼儿更喜欢待在这样的地方。 秋季需要找到鱼群的时候,它们才会聚在一起,这也取决于它们的生存环境:在一些不深的水域,这种现象确实存在,但在较深的水域则较少见。例如,在一些小河沟和野塘中,水域不大,适合过冬的地方就很少,鱼群会聚集在一起,但在更大的水域中,适合的地点太多,就不需要像在集体宿舍一样聚集。前几天在一个野塘里,观察到浮萍和菱角藤都已枯萎,我用砸石头的方式来确定鱼窝的位置,只发现了两个适合的地点:一个在最深的地方,另一个在一颗大树下——你砸小石头时水面会激起波纹和小浪花,但砸大石头则不会,这一现象令人费解。 多窝走钓的方法确实能带来不错的渔获。对于经验丰富的钓友来说,这点并不难掌握,但对于不常进行野钓或未曾深入了解的钓友来说,可能不易操作。一般来说,寻找鱼群的位置需要根据水域的具体情况来定:通常在晴天或暖阴天,鱼儿会在北岸活跃,特别是那些大片的浅滩,水深浅变化明显,底部凹凸不平,有沟有坑的地方。这是因为太阳南斜,北岸的光照时间长且升温快,鱼儿喜欢在这种地方觅食和休息。从概率上来看,秋季在北岸钓到鱼的机会要比南岸高得多,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主要是因为南岸常被遮挡光线。 小水面则不遵循这一规律,因为其水面较小,变数也较少。我个人在秋季小水面钓鱼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观察水色:有鱼活跃的地方,水色通常较深,能见度较低。如果你发现某个地方水清澈透底,那么我不推荐在那里垂钓;但如果在清澈的水域中发现有一块区域能见度稍低,那么这里放竿就对了。 在大型水域,我们不能简单地使用这些经验。在大型水库或江河中,我们一般寻找水流较缓的地方,因为水流表明温度不稳定,鱼不喜欢待在这种地方。水流缓慢、底部是软泥、附近有大量芦苇和蒲草以及小树林的地方,即使只有80CM深,也有很大的可能会有鱼。一般使用手竿的方法是:在这种地方每隔二十米打一个窝,过一会儿去试试,看看哪里有鱼就钓哪里。更有效的方法是使用矶竿:在一片明亮的水面上搜索,挂上蚯蚓或红虫,每个点只需守候一两分钟,然后拉开一段距离再守候,最后拉到边上后再重新抛投另一个方向,直到钓上鱼,然后重复向那个方向投竿,钓完后再重新搜索。在秋季使用矶竿挂虫饵可以像路亚那样搜索,虽然频率和幅度没有那么大,可以选择使用浮漂或不使用,如果水深相差不大就用浮漂,如果差异很大就观察竿尖。 虽然不同地区寻找鱼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你多设置几个窝点,总会有几个能钓到鱼。我个人在秋季野钓时如果钓友不多,通常会设置两个以上的窝点,每个窝点最多钓三到五条后就换下一个窝点,这样上鱼的概率会大大增加(我拍视频时一般会固定在一个窝点,但会频繁补窝,使用较好雾化的窝料,因为拍视频频繁移动非常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