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能吃掉2000只蚊子,曾被用来饲养鸡鸭,如今却成了人类的美食
我敢说蚊子是世界上“最公平”的生物了,因为它见谁都想叮一下,从来不会去鄙视或者排斥任何人。但蚊子在叮咬人类的过程中,是有着极高的概率传播病毒的,因此夏季灭蚊也成了夏天的重头戏。 为了避免蚊子的侵害,我尝试了点蚊香、驱蚊液等现代化的方式,但是在自然界中却有一种鱼,体型不过手指长短,却曾被奉为“灭蚊英雄”;它曾是农田里的守护者,后来沦为鸡鸭的饲料,如今又摇身一变成了餐桌上的新宠。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猜到这种鱼的名字呢?没错,它就是食蚊鱼,由于来到我国已经多年,以至于不少人都以为它是本土鱼,实际上它却是一种外来鱼种,在帮助灭蚊的同时又在破坏我们的生态,这也让我们对它又爱又恨。 食蚊鱼的“英雄”时代:用肚子对抗疟疾 想要了解食蚊鱼,那故事还得从100多年前说起。 1902年,美国科学家在德克萨斯州的水沟里发现了一种不起眼的小鱼:体长不到5厘米,浑身泛着青灰色,最爱在水面游荡,张嘴就能吞下孑孓(蚊子幼虫)。 当时,疟疾正在美洲大陆肆虐,传播疟疾的按蚊让无数人丧命。科学家灵光一闪:既然这种鱼专吃蚊子幼虫,何不把它变成“生物武器”? 1905年,食蚊鱼被正式引入菲律宾,用于控制疟疾传播,取得的效果更是立竿见影。有研究显示,一条成年食蚊鱼每天能消灭2000只孑孓,相当于直接掐断了上万只蚊子的“生命起点”。 这一战绩让它迅速走红,被美国、苏联、巴西等20多个国家引进,成了全球抗疟运动的“形象代言鱼”。 1924年,食蚊鱼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当时,南方水网地区疟疾频发,国民政府从日本引进了一批食蚊鱼,投放到上海、南京等地的池塘水沟里。 据《中国渔业史》记载,这些小鱼不负众望,短短几年就让部分地区的蚊子密度下降了60%。新中国成立后,食蚊鱼更是被列入“爱国卫生运动”的必备武器,全国多地掀起养殖热潮。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种既能灭蚊又能喂鸡的小鱼,堪称“一鱼两用”的典范。 从功臣到饲料:被时代抛弃的“灭蚊神器” |
网友评论
相关文章
- 山东某饭店现“带钩黄河鲤鱼”,男子用餐险受伤,哪来的鱼钩?
- 夏季钓鱼必杀技:满足这2个地形条件,鱼窝一找一个准!
- 鲤鱼黑坑正钓时不同鱼情的选位技巧
- 夏季在黑坑钓罗非鱼,如何搭配鱼饵效果好
- 都说夜钓灯是大鱼“克星”,实际上只说对了一半
- 入伏野钓鲢鳙必杀技:天热狂拉不停,教你5大爆护秘诀!
- 实测有效!夏季钓鱼4大黄金法则,狂拉爆护率提升80%,拒绝空军!
- 午时鱼也能钓过瘾,多水深找到鱼的藏身地,掌握好这两点连竿上鱼
- 夏天想钓大鲫鱼?饵料味型很关键!用果香味拉饵,上的都是大板鲫
- 渔具界的智商税大揭秘!你交了多少?
- 夏季钓鲤鱼,3个方向找钓位,分昼夜看天气选地形
- 夏季野钓4宜,别看是钓鱼淡季,掌握规律照样爆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