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钓鱼技术 > 钓鱼技巧

钓鱼技巧

雨季钓鱼,读懂水温溶氧变化规律,解锁连竿窗口期!

钓鱼技巧悠渔乐好2025-06-15

与此同时,底层淤泥里的微生物大量分解有机物,消耗掉不少氧气,致使鲫鱼、鲤鱼这些底栖鱼类纷纷上浮寻找氧气,这个时候要是坚持钓底,往往一整天都难有鱼咬钩。

雨前的闷热期,情况更为严峻。天空乌云密布,地面热量难以散发出去,水温分层的情况愈发严重,水体溶氧量急剧下降,甚至会降到2mg/L以下,而正常情况下溶氧量需要在5mg/L以上才行。鱼群因为缺氧,频繁地在水面跳跃,甚至出现浮头翻白的现象,这时候出钓,大概率会空手而归。

不过,经验丰富的钓鱼人明白,一场雨或许就能让局面大为改观,关键就在于把握好降雨过程中四个阶段鱼情的变化。

降雨的第一阶段是雨前闷热,鱼情此时相当糟糕。这个阶段的特征比较明显,没有风,气压低于990hPa,偶尔能看到鱼在水面跳跃。

从科学原理来讲,此时水温分层达到极致,上层30℃以上的热水层厚度能有1 - 2米,底层溶氧量更是跌破1mg/L。鱼群都聚集在水表10 - 30cm的地方吸氧,但高温又让它们食欲大减。

面对这种情况,要是继续钓底肯定不行,改钓浮又很难抓住鱼口。但要是此时伴有3 - 4级北风,就可以马上使用长子线,长度在70cm左右,搭配大飞铅的方法,钓中层的变温层。

紧接着的第二阶段,小雨初降,这可是开启狂口模式的好时机。最佳的窗口期是从雨丝飘落开始,到大雨倾盆前1小时。在这个阶段,发生了一些关键变化。首先是溶氧大幅增加,雨滴撞击水面,就像天然的增氧机,溶氧量从2mg/L一下子跃升到6mg/L以上。

其次,水温出现对流,低温的雨水和表层热水混合后下沉,带动上层的溶氧向底层扩散。这样一来,鱼群也活跃起来,水温降到25 - 28℃这个舒适的区间,鱼从缺氧的困境中解脱出来,开始疯狂觅食。

在实战中,钓点要选在浅滩的入水口,因为雨水会带来食物,而且浅水区的对流更强烈。线组采用灵钝结合的方式,比如调6钓3,也就是小跑铅,既能抓住截口,又能兼顾底层。饵料中添加10%的轻麸,让饵团在对流中缓缓飘落,刺激鱼来咬饵。

第三阶段,大雨倾盆的时候,鱼群会退到深潭。判断这个阶段的信号是连续降雨超过1小时,水位上涨20cm以上。此时环境发生了变化,中上层水温一下子下降5 - 8℃,鱼群受到温差的刺激,纷纷向深水处迁徙。浅滩的浑浊度也变得很高,透明度小于20cm,大鱼的警惕性增强。

针对这些变化,钓点要改成深水区,比如从2米的位置改到4 - 5米的桦尖位。饵料换成大饵守钓,搓饵直径1.5cm,再加上酒米,增强留鱼的效果。抓鱼口的时候,要留意阴漂信号,因为雨大,鱼口比较轻,只要浮漂有半目下顿就可以扬竿。

到了第四阶段,暴雨后期,要警惕缺氧反转的情况。如果看到水面出现大量泡沫,小鱼疯狂跳出水面,这就是危险信号。强降雨把底泥冲散,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在全水层扩散,有机质分解又消耗大量氧气,溶氧量从峰值急剧下降到3mg/L以下。

大鱼因为缺氧闭口不食,只有麦穗、鳑鲏等小体型鱼还在挣扎觅食。遇到这种情况,可不能死守钓位,要立刻收竿,或者改钓雨尾,也就是停雨前10分钟。

网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