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鱼类百科

鱼类百科

一条以“亚洲”命名的盔甲鱼——梁氏亚洲鱼

鱼类百科佚名2023-05-30

学名:梁氏亚洲鱼Asiaspis liangi

■分类位置:盔甲鱼亚纲-华南鱼目-华南鱼科-亚洲鱼属

■化石产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五象岭

■时代和层位:早泥盆世布拉格期,那高岭组底部

■命名人与命名年代:张淑荣、山显任、盖志琨,2023年

梁氏亚洲鱼头甲复原图。 许勇 绘

亚洲鱼的首现

现生鱼类有3万多个物种,数量上占据了整个脊椎动物的半壁江山,它们的名字千奇百怪,其中不乏以大洋大洲命名的鱼类,如美洲龙鱼、澳洲肺鱼、非洲虎鱼、南极冰鱼、北极鳕鱼。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一条生活在4.1亿年前以亚洲命名的鱼类——梁氏亚洲鱼。

亚洲鱼的名字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地质普查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 我国古生物学家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无颌鱼类化石和有颌鱼类化石。潘江等人在1975年集中报道了一批来自贵州、四川、广西等地,4.1亿年前的古鱼类化石,共计7个新属8个新种,亚洲鱼便是其中之一。

4.1亿年前的早泥盆世布拉格期,我国的云南东部、贵州北部以及广西的主体被一个陆表海湾(华南海)覆盖,表现为地质学家在这些地区均发现了布拉格期的一套近岸硅质碎屑岩和石灰岩沉积。潘江等发现的这批鱼类化石,证明在早泥盆世的布拉格期,一个多样性丰富的鱼类动物群就已经活跃在了华南海里。特别是以这一批化石为代表的古鱼类,是东亚地区特有的一个动物群。因此,潘江给它们各起了一个带有东方色彩的名字,如发现于四川的龙门山鱼、四川鱼,发现于广西的亚洲鱼、发现于贵州的贵州鱼、中华瓣甲鱼、新中华棘鱼等。

梁氏亚洲鱼化石照片。 盖志琨 摄

亚洲鱼的再现

1975年,潘江将第一件亚洲鱼标本命名为宽展亚洲鱼,时隔近半个世纪,我国古生物学者在广西南宁地区又发现了亚洲鱼的新标本,经过研究,新的化石材料代表了亚洲鱼属一个新的物种,命名为梁氏亚洲鱼。梁氏亚洲鱼的头甲整体形状为头盔形,长约10厘米、宽约9厘米,体型和他的“亲兄弟”宽展亚洲鱼相近。“两兄弟”最大的特点就是脑袋前方长了一根又尖又长的棒状吻突,侧方伸出一对镰刀一样的角,仿佛是身体发出的三把利刃在告诉捕食者谁都别想靠近我。与宽展亚洲鱼不同的是,新发现的梁氏亚洲鱼两个角的内侧还装备了一排锯齿,推测是用来进一步抵御捕食者的攻击;另一个主要差别在于,宽展亚洲鱼的鼻孔呈圆形,而梁氏亚洲鱼的鼻孔呈纵长的椭圆形。尽管如此,他们的鼻孔占头甲的比例都比较大,而相比之下,位于鼻孔后面的眼睛就小了很多。“亚洲鱼两兄弟”宽展亚洲鱼和梁氏亚洲鱼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同一层位,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表明它们之间物种分化并不是通过地理隔离形成的,可能与华南海的封闭海效应有关系,盔甲鱼类在这个封闭的环境中独立演化,表现出很高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很强的土著性,最终形成全球独特的“盔甲鱼-云南鱼”动物区系。

A—头甲背侧,B—头甲腹侧。 梁氏亚洲鱼(左)与丘比特华南鱼(右)生态复原图。 史爱娟 绘
来源: www.de62.com

圆鼻孔的奥秘

亚洲鱼所演化出的鼻孔大而圆,可能意味着更高的进水效率。盔甲鱼类的鼻孔与口腔直接相通,水流经鼻孔进入口腔继而进入鳃,进行气体交换,再通过头甲腹侧的鳃孔排出体外,完成呼吸。鳃是鱼类最重要的呼吸器官,是氧气交换的重要场所,而在盔甲鱼类中,鳃囊的数目在不同类群中差异很大。志留纪早期的盔甲鱼类如大庸鱼、真盔甲鱼,其鳃囊的数目较少,仅6对。而到了泥盆纪早期,盔甲鱼类的鳃囊数目剧增,多达12对至18对。在早泥盆世布拉格期,鳃囊的数目在一些类群中甚至增至30对以上,如圆盘鱼有32对,昭通鱼有35对。“一周一鱼”报道的云南武定的东方鱼,其鳃囊数量更是高达45对,是志留纪早期原始盔甲鱼类的7倍以上,是迄今为止已知鳃囊数目最多的盔甲鱼类。东方鱼的发现表明,鳃囊数目的成倍增多,可能使得盔甲鱼类具有更高的气体交换效率,从而能应对早泥盆世反复出现的海洋缺氧事件。而更高的气体交换效率需要更高的进水效率与之匹配,否则成倍增多的鳃囊便没有了用武之地。志留纪早期仅有6对鳃囊的盔甲鱼类,其鼻孔大多呈横宽裂隙形或纵长裂隙形,鼻孔长宽比高达6∶1。而泥盆纪早期以亚洲鱼为代表的一些盔甲鱼类,鼻孔显著扩大,呈现出圆形或亚椭圆形。几何学告诉我们,在周长相同的情况下,圆形具有最大的面积,“亚洲鱼两兄弟”宽展亚洲鱼和梁氏亚洲鱼化虽然在头甲形状、吻突和侧向延伸的角等方面惊人的相似,但是鼻孔形状却截然不同, 成为它们之间一个主要的鉴别特征。这表明盔甲鱼类在鳃囊数目增多的同时,可能也在改造鼻孔,朝着具有更高进水效率的方向演化。

钓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