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鱼类百科

鱼类百科

号称“华北之肾”的白洋淀,随着鳑鲏鱼的回归,迎来新生?

鱼类百科佚名2023-06-08

提起白洋淀,估计很多朋友对她不熟悉,或者觉得只是一个普通的湖泊罢了。白洋淀在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中部(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号称“华北之肾”。

属于海河流域大清河南支水系湖泊,如今大部分湖面受到雄安新区的管辖,白洋淀是143个相连的大小淀泊总称,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平均年份蓄水量13.2亿立方米,是河北省最大的湖泊。

但是受到地形、降雨量、人类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影响,湖面有时候扩大,有时候缩小,甚至干涸!比如:1980年由于降雨量减少湖面干涸了,而到了1988年受到强降雨的影响,湖面重新恢复。

鳑鲏鱼

根据中新社雄安6月23日电题:鳑鲏鱼重回“梦中水乡”白洋淀中新社记者李晓伟崔涛“鳑鲏鱼又回淀里来了。”这是“华北明珠”白洋淀渔民、年届六旬的刘麦子近来最高兴的事情之一。

那么鳑鲏鱼是什么鱼?鳑鲏鱼属于鲤形目,鲤科鱊亚科,鳑鲏亚科,所属鱼类的通称,分布极广,为我国的原生鱼,在东亚、东南亚和欧洲等均有分布,属于常见的鱼类。

鳑鲏鱼又叫四方皮、镜鱼、彩圆儿、苦扁鱼等等,方言名字有很多,不知道你那边叫它什么名字。由于颜色艳丽,在20世纪被引进到欧洲后受到养殖爱好者的青睐,被称为“中国彩虹”,或者彩虹鱼,为群居性小型淡水鱼类。

属于杂食性鱼类,不挑食荤素皆食,喜欢栖息在缓慢流动的水体,或者静水中。雌性和雄性颜色不一样,雄性在繁殖期有“婚姻色”,浑身五彩艳丽用以吸引雌性繁殖,雌性没有艳丽的颜色。

寿命比较短,只有4-5年,也能够形成1两以上的巨型个体,在我国除了西北地区有些湖泊外,几乎全国均有分布。

但是很多人并不喜欢食用鳑鲏鱼,原因有两个,一是个体小,个体小的鱼类宰杀起来比较麻烦,需要大量的时间。二是味道微苦,鳑鲏鱼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味道有点苦,有些人不喜欢这个味道。

那么为什么鳑鲏鱼这种小型鱼类,重新回到白洋淀,成为年过6旬的渔民刘麦子近年来最高兴的事之一?我的亲身经历,也可以做个参考。

鳑鲏鱼的消失

我是80后,出生在农村,那时候的生活条件都很差,没有娱乐设施,虽然村内村长家有一台电视机,但也不能天天去看电视,人多的门口都进不去。

下河抓鱼是最多娱乐方式,村内的池塘,村前村后的小河,每当放学后,总会有很多村内的小伙伴一起去抓鱼,或者去摸河蚌。

由于年龄小,不会钓鱼,只能用个罐头瓶子,从家里偷一点面粉,或者麸皮,放进罐头瓶子内抓鳑鲏鱼、白条鱼、麦穗鱼。

当时最喜欢抓鳑鲏鱼,因为鳑鲏鱼颜色艳丽,并且肉质很厚,不仅观赏性强,可以养在鱼缸内,还能食用受到小伙伴们的喜欢,但是如今村内池塘早已没有鳑鲏鱼的生存,而村内的河道内鳑鲏鱼也是寥寥无几。

为何小时候随处可见的鳑鲏鱼,如今几乎消失殆尽?原因有两点。一是水质污染,小时候村内池塘内的水质清澈透明,村外的小河水质更好,2米深还能看到水底,如今水质一塌糊涂!

二是干旱,在干旱的年代,村内池塘干涸,村外的小河成为小溪,很多鱼类早已消失不见,比如:斗鱼、黄豆豆等等,还有一些小型鱼类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如今图片都没有。

干旱对于鱼类的影响不是很大,水位下降后,一些鱼卵在降雨后河水暴涨,还能孵化,而水体受到污染容易造成鱼类大量死亡,是造成鱼类种群以及密度直接减少的原因。那么白洋淀的鳑鲏鱼为何重新回归?

鳑鲏鱼重回白洋淀

从20世纪60年代起,受到气候干旱,上游断流等因素影响白洋淀干涸情况频发,但是影响最大的是污染。

随着白洋淀上游城镇的工业污水,附近百姓的生活污水排入白洋淀内,到了2017年白洋淀整体水质为劣V类。那么劣V类水质是什么意思?水质分为5类:

Ⅰ类(一类地表水) 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 (二类地表水)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 (三类地表水)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四类地表水) 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五类地表水) 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水域。

劣V类水质已经在5类水质之外,可见水质有多差,号称“华北之肾”,并且在2007年评定为中国5A级旅游景区的白洋淀,水质竟然这么差!

出现转机是在2017年雄安新区的设立,白洋淀进行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生态治理。2018年水产养殖业陆续退出湖区,恢复自然渔业,增殖放流投放鱼苗、虾苗、蟹苗、中华鳖等等。

并且河北省累计为白洋淀补水13.04亿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稳定保持在6.5米以上。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河等河流基本实现常年有水入淀,使白洋淀生态得到较好恢复。

近两年,白洋淀的最高水位达7.4米,是近20年来少有的高水位状态。官方显示目前白洋淀的水位稳定在7米左右,水域面积270多平方公里,水质从劣Ⅴ类全面提升至Ⅲ类以上标准。

鱼类想要生存,要有3个先天因素。一是合适的温度,鳑鲏鱼是我国的原生鱼类,白洋淀自古就有鳑鲏鱼生存,它们的密度减少并非是温度的问题。

二是食物的多少,不管什么动物,有食物才能生长,而白洋淀为湿地湖泊,生长有大量的芦苇以及水草,鱼类在这里生存完全不用担心食物稀少。
来源: www.de62.com

三是水质,水质的好差直接关系到鱼类的品种多少,以及种群的密度,而白洋淀的水质变差,鱼类不适应水质的变化,从而种群慢慢减少。

随着白洋淀河北省为白洋淀补水,以及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河等河流的常年自流,鳑鲏鱼重回白洋淀,那么鳑鲏鱼重回白洋淀有什么意义?

鳑鲏鱼重回白洋淀的意义

小小鳑鲏鱼可以看成水质的晴雨表,在水质好的情况下,鳑鲏鱼的密度以及种群比较大,在水质差的水域内密度比较小,甚至无法生存。

主要是因为这种小型鱼类属于“共生”鱼类,共生指的是:两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依生存,对彼此都有利,这种生活方式叫做共生。

鳑鲏鱼与河蚌就是共生关系,每年的4-6月是鳑鲏鱼的产卵期,由于繁殖能力弱,并且产卵量比较低,它会寻找河蚌产卵。

而河蚌的蚌壳就像两个盘子扣在一起,雌雄鳑鲏鱼寻找到河蚌后,雌性鳑鲏鱼就会把产卵管插入河蚌的水管中,将卵产到河蚌的鳃腔内,然后雄性在河蚌的入水口附近排精。

当河蚌呼吸的时候,精卵得以结合,随着河蚌的呼吸,受精卵在河蚌的鳃腔得到充分的溶解氧,在3-4周后孵化的幼鱼离开河蚌,在水中生存。

而河蚌也并非无偿“帮助”鳑鲏鱼孵化鱼卵,河蚌繁殖下一代的时间和鳑鲏鱼基本相同,河蚌在生殖季节,精卵在鳃腔内受精,直至钩介幼虫形成,受精卵由于粘液的作用,并不会被水流冲走。

当鳑鲏鱼找到河蚌开始产卵的时候,河蚌开始释放自己的幼体钩介幼虫,钩介幼虫通过贝壳侧缘的钩钩在鱼类的鳃或鳍上,从而寄生完成发育。

鳑鲏鱼是河蚌的主要寄生鱼类,而河蚌也是鳑鲏鱼的主要产卵场,属于共生关系。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于水质的要求比较高。

河蚌能净化水质,因为它的食物为藻类、有机的碎屑、鞭毛虫、小球藻、动物的粪便、食物残渣等。以此为食的河蚌可极大地缓解水生生态系统的压力,降低绿水几率,从而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鳑鲏鱼在白洋淀重新回归意味着河蚌的种群也在增加,而河蚌有净化水质的作用,能够从根本上净化水质,让白洋淀的水质越来越好,鱼儿越来越多,从而引起连锁效应,让渔民大喜过望,主要还是白洋淀水生环境在慢慢改善。

环境慢慢改善

曾经白洋淀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主要品种有鲤鱼、鲫鱼、草鱼、鲂鱼、鲶鱼、乌鳢等,并盛产元鱼、青虾、河蟹等。

随着水质的变差,鱼类的种群慢慢减少,而经过治理后,鱼类的种群在慢慢恢复。其实并非人类最早发现白洋淀鱼类越来越多,而是鸟类。

截至2022年5月12日,白洋淀野生鸟类加至237种,较雄安新区设立前增加了31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43种。

我国的鸟类分为游禽、涉禽、攀禽、陆禽、猛禽、鸣禽六大类。而白洋淀增加最多的鸟类为水鸟,水鸟指栖息或经常栖息于湿地的鸟类,包括游禽和涉禽。

这些鸟类的主要食物为鱼类,如果水域内的鱼类比较少,那么它们也就无法生存,也不会在此长期逗留。

记得今年在山东一个湖泊钓鱼的时候,当时很疑惑,为什么水域内这么多鱼,却极少看到水鸟?原来湖泊为山体水库,水质透明度可达2-3米,浅水区比较少,湖泊内的肉食性鱼类比较多,小鱼的种群很少,钓鱼都没有小鱼闹窝。

在这种情况下,水鸟很难生存,因为没有食物。而湿地型湖泊平均水深比较浅,有滩涂和浅滩,这些浅水区有大量小鱼生长,适合水鸟捕食。

并且浅滩内的水草、芦苇比较多,适合水鸟休息和躲藏,所以它们才会来此捕食、栖息。随着鳑鲏鱼重回白洋淀,可以说这是水质变好的连锁效应,水质变好,鱼类变多,鸟类停留等等,预示着生态环境一天天的改善。

白洋淀的“忧患”,随着鳑鲏鱼的回归,迎刃而解?

随着鳑鲏鱼的回归,那么白洋淀真的能焕发生机吗?可以明确地说:“不能”,鳑鲏鱼的回归,鸟类的增加,只是预示着水质的变好,并不是所有问题迎刃而解!原因有3点。

1、污染治理不是一朝一夕、水质的好差,不是几年就能完成的,白洋淀2017年之前的水质已经在5类水质之外,虽然经过补水后有所改善,但并不意味以后水质越来越好。

水污染治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靠公民自觉,以及各种管理,比如:生活垃圾不要直接投入湖区,污染企业不能直排等等。加强防控,做好监督,长期管理,才能让环境越来越好。

2、捕捞业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从新闻上可以看出,白洋淀渔民还在捞鱼,真正能做到科学捕捞吗?这个估计很难实现,因为利益的驱使,今天捞5000斤卖5万,明天要捞1万斤卖10万,再加上平均水深只有7米,捕捞更为便利。

随着捕捞工具的升级,各种捕捞工具层出不穷,绝户网或者电拖船等等,这些捕捞方式恨不得鱼卵都捞上来,管理难度很大,很难保证科学捕捞,很难统一管理。

不过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肯定会大力治理排污,减少对于白洋淀的污染,如果持续高压的话,相信白洋淀在不远的将来,会重新成为“鱼米之乡”。

鳑鲏鱼的重新出现,只是一个缩影,不得不说白洋淀的水质从劣v类水质,提升到Ⅲ类 (三类地表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相信白洋淀流域的水质会越来越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钓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