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钓鱼

首页 > 鱼类百科

鱼类百科

来自志留纪的精灵——珍奇秀甲鱼

鱼类百科佚名2023-08-08

珍奇秀甲鱼(Geraspis rara)

■分类位置:盔甲鱼亚纲-多鳃鱼超目-秀甲鱼科-秀甲鱼属

■化石产地:安徽省无为市潘家大山

■层位与时代:坟头组,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

■命名人与命名年代:潘江和陈列祖,1993年

珍奇秀甲鱼头甲化石照片。盖志琨 摄

古鱼类的研究,以至于整个古生物的研究基础和起点便是化石。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遗迹以及生物成因的有机物残余物;化石是古生物学的直接研究对象。然而由于化石的形成需要苛刻的条件,化石的保存具有不完整性,一件保存完好且具有研究价值的化石对于古生物学家们来说是来之不易的。尤其是在20世纪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早期的古鱼类学家需要从徒步踏勘地层开始,到手拿一把地质锤逐个敲化石,再到实验室逐层打磨玻片,相比之下,对比分析研究反而是最轻松的工作。机会总是偏爱勤劳的人。1985年5月,安徽区域地质调查队在皖北进行1∶50000地质图填图时,首次在该区发现了特列奇期(彼时认为是文洛克期)第一件身体完整保存的盔甲鱼类化石。该化石标本不仅头甲保存完整,而且保留了其后身体覆盖鳞片部分,为一件罕见的珍贵标本。经过中国地质博物馆潘江和安徽省地质矿产局陈烈祖的研究,该鱼为多鳃鱼目的一新科新属新种,两位科学家给这条鱼命名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珍奇秀甲鱼。这一重要发现对研究盔甲鱼类鳞片的类型很有意义,因为这是我国盔甲鱼类头甲与其覆盖鳞片的躯干后部及尾部正常连接的第三件标本。

珍奇秀甲鱼化石照片。盖志琨 摄

珍奇秀甲鱼是中等大小的盔甲鱼。头甲略呈吻缘圆钝的三角形,其后缘显著向内侧凹进。中背棘不发育。具有非常发育的指向后方的叶状角,角的末端明显超过头甲主体的后缘。不具有内角。间带很短,没有明显的胸窦。在头甲上保存有一对较小的圆形眶孔,处于背位并明显靠近头甲中线。在化石标本头甲两侧有四对横沟,潘江和陈烈祖认为其可能为感觉管或是在头甲背面的鳃间脊。通过对标本的观察可以确认其是鳃穴之间的鳃间脊在头甲背面的表现,并非侧线系统。所以珍奇秀甲鱼大约具有5对至6对鳃间脊。同时,潘江等认为中背孔为圆形,然而头甲内模显示位于中背孔区域的圆孔,即潘江和陈烈祖所指中背孔,不像是自然的,而在外模中该圆孔中央似具一纵行裂隙,不排除其为真正中背孔的可能。除此之外,珍奇秀甲鱼化石标本所保存的头甲之后的躯干后部及尾部的长度约为头甲中长的1.5倍,被细小而密集的菱形鳞片所覆盖。尾的形状推测为下歪尾形。头甲背侧的纹饰为细小的粒状突起。

珍奇秀甲鱼复原图。(引自潘江、陈烈祖, 1993)

根据头甲的基本形态、中背孔的形状等特征,潘江与陈烈祖将珍奇秀甲鱼归入多鳃鱼超目。但与多鳃鱼目的其他科、属相比,又有明显的区别,因此为其建立新科——秀甲鱼科。但因为当时头甲背侧的侧线系统和中背孔的真正形状尚不确定,所以珍奇秀甲鱼的系统位置存在争议。2006年,朱敏和盖志琨所做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秀甲鱼科代表了多鳃鱼目和华南鱼目的外类群,属于多鳃鱼超目中最原始的类群。除此之外,珍奇秀甲鱼与秀山盾鱼有颇多相似之处,其中背孔可能为纵向裂隙形。因此,存在珍奇秀甲鱼隶属真盔甲鱼科的可能,这仍需要后续有更多秀甲鱼化石标本的证实。

珍奇秀甲鱼生态复原图。杨定华 绘

背景故事

化石的形成与保存

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形成化石需要复杂的条件,主要包括生物条件:硬体相较于软体更容易形成化石。本文所介绍的珍奇秀甲鱼就是为数不多保存头甲后软体躯干的真盔甲鱼。环境条件:环境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水动力等条件都会影响化石的形成与保存。埋藏条件:沉积物的粒度会影响化石的保存,粒度越小越有利于化石的保存,因为它们不会损坏生物的遗体。所以大部分化石保存在泥、页岩、砂岩、粉砂岩中。时间因素:生物死亡后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迅速地埋藏起来且经过长时间的掩埋,才可能成为化石,海生生物的遗体通常都可以成为化石,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被软泥覆盖,软泥在之后的地质时代中则变成页岩或石灰岩。成岩条件:被埋藏的生物尸体还必须经历长时间的石化作用后才能形成化石,而且缺少构造运动、变质作用等不利因素是非常重要的。由此可见,化石的形成与保存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事实上,地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化石只代表了地质历史中生物的一小部分,而人们所发现的化石也只是保存下来的全部化石的一小部分。因此,人们所观察到的化石资料是不完备的。化石是不可再生资源。所以对于所有人来说,不论是科学家还是普通人,我们都要爱护来之不易的化石标本,支持我们对于人类起源的探索。

钓友评论

需登陆后才能评论。